首页

优美足恋网址导航

时间:2025-05-29 07:07:00 作者:浙江文化观察: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 浏览量:19313

 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(林波)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,正积极探索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的新路径,而“文物+科技”的结合,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。

5月28日,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。 (浙江省博物馆供图)

  “‘文物+科技’势在必行,我们必须积极响应。”5月28日,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、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,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,而破解理念壁垒、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。

  当天,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“文物+科技”分享会在杭州举行。当下,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,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。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

  首先,科技赋能文物保护,破解传统难题。

  杨建武表示,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。以文物检测为例,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,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
  如今,这一难题正在被“破解”。

  譬如,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“无接触检测技术”工具,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,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。类似的技术创新,正在修复、存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,让文物“延年益寿”成为可能。

  其次,数字技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增强文化传播力。

  AI、VR、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,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。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、AI复原历史场景、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……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“动”起来,更以更生动、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,激发文化认同感。

  再者,科技助力文物“DNA鉴定”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近年来,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,文物“DNA鉴定”成为可能。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、同位素检测、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,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、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,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。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: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,认为“奇技淫巧”背离传统;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,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。

 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,“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”。

 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,杨建武提出“主动拥抱”策略: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“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”,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。

  “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,唯有与时俱进,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。”他特别提到,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,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,形成系统性创新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(文化中国行)小桥流水烟火气 苏州同里古镇修旧焕新

最高法、最高检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12月1日起施行,明确判决、裁定生效前隐藏、转移财产的,可以构成拒不执行判决、裁定罪;明确规定五项拒执罪“情节特别严重”情形。

搭子式旅行走红,一些年轻人爱上“拼”春节

记者采访获悉,丽山国际细胞医学产业园于2023年11月正式开园,目前园区入驻率达90%,有上市企业5家、高新技术企业10家、瞪羚企业5家、专精特新企业7家。

贵州首笔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“一单制”数字提单业务在遵义落地

他对同行的评价,往往直率且不留情面,“我一直都说我不学人家,会什么要画什么的。很多人画画,一个月领8000块的薪水,他们也没有办过画展,也没卖过一张画。”

华为终端年后第一场发布会,余承东透露了什么?

当天,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与东北大学、沈阳工业大学、沈阳体育学院等高校,辽宁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,奥托博克(中国)等龙头企业,围绕辅助器具技术研发、成果转化、产业孵化和在辽投资合作洽谈交流并举行签约仪式。

东西问|单霁翔:北京何以“刷新”全球世界遗产数量最多城市纪录?

升旗仪式上,全体参与人员整齐列队,神情庄重。国歌声中,五星红旗缓缓升起。在场人员齐唱国歌,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